100%

 韓淲:《澗泉集》二十卷,附《澗泉日記》三卷

韓淲,字仲止,號澗泉。開封(河南)人,後徙上饒(江西)。宋紹興二十九年(一一五九)生。其仕履始末無考。戴復古有挽他的詩說:「休官二十年,隱居溪上宅。」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卒。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澗泉集》二十卷,《澗泉日記》三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韓淲 【 一條】  韓淲詩 【 二十二條】  韓淲集 【 一條】

韓淲澗泉集 【 七十一條】  澗泉日記 【 二十條】

韓淲澗泉日記 【 四十七條】  《儀真志》引 【 一條】

以上共一百六十三條,館臣漏輯《澗泉集》九條、《澗泉日記》(武英殿三卷本)五十八條。

  鵝湖道中

   其一

野花狼藉雨初晴,人在山南山北行。東風淺淺尚寒色,雲映遠天斜照明。

   其二

高田下田流水聲,前村後村鵓鳩鳴。山礬已開桃已謝,霏霏小雨未成晴。

   其三

雨斜風驟樹連雲,荒遠人家酒不村。小醉未成愁又入,更無情緒到清樽。

   其四

青松影裏小桃花,山崦橫岡人幾家。牧童樵子自來往,水擁斷溝留淺沙。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七「湖」字韻,頁四上引「韓淲澗泉集」。(影印本第二十冊)】

  周國正約過茶山帶湖

青春行樂耳,誰無一林園。餘陰斂宿雨,桃李亦復暄。坐間語句到,酒半情意宣。從容出處易,緬邈聚散難。記此野城北,望望橫靈山。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七「湖」字韻,頁二十八上引「韓淲澗泉集」。(影印本第二十冊)】

  次公招看綠萼梅和韻

春山有梅,萼綠香潔。愛雪宜霜,憑風藉月。花已開明,枝復橫絕。翠袖天寒,供吟試折。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九「梅」字韻,頁二十二上引「韓淲澗泉集」。(影印本第三十五冊)】

  二十五日舒村

秋水澄溪淥,秋山遠岸青。村酤固覓句,雅放嫌醒。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韻,頁十八下引「韓淲澗泉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深村

,幽幽聞鳥聲。忽逢三四家,草樹亦敷榮。不覺六七里,煙靄還縱橫。W已是依山住,更為深村行。莽莽少人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村」字韻,頁十八下引「韓淲詩」。(影印本第五十冊)】

  初八日傳聞光州虜退又云東海之捷

疆埸未云靜,家國疑搖搖。深乎帷帳籌,公卿日以朝。虜勢固不壯,虜騎固為驍。強弱士氣少,戰守民力凋。荒山澗壑冷,歲暮風蕭蕭。百草皆爛死,撲面黃葉飄。梟鶹互鳴嘯,狐豺紛躑跳。禿鬢祗枯藜,立天益寥。恭維我壽皇,恢復悉有條。咄哉開禧臣,妄動尤虛囂。女貞亦分裂,幽燕亂無聊。賢愚世運厄,隆替華夏焦。羌戎漢威靈,河隍唐僖昭。民老曾何知,但願歸富饒。中外持論平,致君舜與堯。

 【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百七十七「虜」字韻,頁八上引「韓淲澗泉集」。(影印本第一百七冊)】

 附錄

  澗泉日記 【 五十八條】

《論語》,萬古之書也。《孟子》七篇,存孔氏之學。《荀卿子》為恐王道不見於言論爾,孔氏之學則間斷矣。《中庸》《大學》見於《戴記》,是時明禮意爾。

 【 《永樂大典》卷五百四十一「庸」字韻,頁十六下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三冊)】

中庸二字,禮上形容。《大學》舍禮,將安之乎?

 【 《永樂大典》卷五百四十一「庸」字韻,頁十六下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三冊)】

為我則往而不反,兼愛則反是。君子之中庸,堯舜文王之道也。

 【 《永樂大典》卷五百四十一「庸」字韻,頁十六下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三冊)】

鄭康成事馬融,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於玄。後因集諸生論圖緯,聞玄善算,乃召見於樓上,漢之師道尊嚴如此。

 【 《永樂大典》卷九百二十一「師」字韻,頁三十一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十一冊)】

東魏杜弼,以文武在位多貪污,言於丞相請治之。高歡曰:「弼來,我語爾。天下貪污,習俗已久。今督將家屬多在關西,宇文黑獺常相招誘,人情去留未定。江東復有一吴翁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我若急正綱紀,不相假借,恐督將盡歸黑獺,士子悉奔蕭衍。人物流散,何以為國。爾宜少待,吾不忘之。」嗚呼,以元魏夷狄之盛,高歡權臣之僣,猶能言衣冠禮樂正朔之所在,為梁之士大夫者,可不自重哉!予故錄之。

 【 《永樂大典》卷二千三百四十七「污」字韻,頁十一下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二十五冊)】

劉向《論復泰畤疏》,舉《易大傳》曰:「誣神者殃及三世。」今以《易大傳》文考之,殊不類。

 【 《永樂大典》卷二千九百四十九「神」字韻,頁五上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三十七冊)】

明心何似冥心,明道何似履道,明神何似存神。物交則心馳,事奪則道遠,氣雜則神散。晝夜者,寒暑也。陰陽者,天地也。吉凶者,治亂也,理也,德也,命也。外之者,人也。內之者,士君子也。知而弗忘者,學者也。

 【 《永樂大典》卷二千九百四十九「神」字韻,頁十六下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三十七冊)】

萬世之明謨也。µ在知人,在安民,窮千古

 【 《永樂大典》卷二千九百七十九「人」字韻,頁一上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三十九冊)】

龐士元至吴,顧邵就統宿語。因問:「卿名知人,吾與卿孰愈?」統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吾不及卿。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邵安其言而親之。

 【 《永樂大典》卷二千九百七十九「人」字韻,頁三下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三十九冊)】

呂麗澤以薛士龍、陳君舉喜事,誠知人也。

 【 《永樂大典》卷二千九百七十九「人」字韻,頁十三上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三十九冊)】

有用有捨。知用而不知捨,失身而不能無悶;知捨而不知用,失時而不能無害。為己之學多,而後能為人。為人之學多,必未能為己。為己非著書求工於文字語言,為人非致治求密於制度條章。急於事功者忘身,急於情性者忘人。為己者出猶可為治,為人者終身不知所以為德矣。葆氣者壽,養神者無往而不自明。神氣相宣,而萬化舉。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人」字韻,頁一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四十冊)】

自強不息,人道也。非禮勿履,君子之事也。獨立不,功用也。

 【 《永樂大典》卷三千一「人」字韻,頁三下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四十冊)】

陳亮,字同父,婺州人。有才氣筆力,有議論遠略,忿世疾邪。在太學欲言天下事,學官阻之。遂變名作陳同,奏三書,極論當世之敝,甚欲一言寤主。雖召至都堂,竟與執政不合而止。屢以它事桎梏,幾置於理,人或以是少之。紹興四年作第一人,今年正月遂死。昔參政周葵禮重之。呂祖謙伯共、朱熹元晦,皆與之議論上下。南澗翁亦愛其文而憐其才。葉適與之為至交。當今天下文章,陳亮、葉適。

 【 《永樂大典》卷三千一百五十六「陳」字韻,頁十五下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四十七冊)】

邴曼容、嚴子陵,西漢之末也。張季鷹、葛稚川,西晉之末也。賀知章,天寶之末也。陶淵明,東晉之末也。班嗣,亦西漢之末也。王羲之,亦善處世。皇甫嵩,出處最可觀。李泌,晚路亦艱矣,大類子房。

 【 《永樂大典》卷六千八百三十「王」字韻,頁九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六十六冊)】

王景略才大如孔明。羊叔子、杜征南不在陸遜、陸抗之下。

 【 《永樂大典》卷六千八百三十「王」字韻,頁二十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六十六冊)】

張德遠以寇忠愍、富文忠、范文正公事為可法,使三公獲盡其猷為,則王業不止二百年而中微也。異時歸老山林,當作三賢堂於敝廬之側,庶幾朝暮想像如見其人。朱晦翁狀之云:「三公之所為,適有契於其心也。」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六「堂」字韻,頁十九下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六十九冊)】

大程涵養,小程持守,見處固有淺深。論辯處成就學者,惟大程有之。

 【 《永樂大典》卷八千一百六十五「程」字韻,頁十一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九十冊)】

夷吾《內業》曰:「能正能靜,然後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精也者,氣之精也。

 【 《永樂大典》卷八千五百二十六「精」字韻,頁二上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九十四冊)】

 【 夷吾《內業》】 曰:「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

 【 《永樂大典》卷八千五百二十六「精」字韻,頁二上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九十四冊)】

古今無男女貪財好色外,方可脩行。其它好言妙語,只是謾人。µ

 【 《永樂大典》卷八千六百二十九「行」字韻,頁一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九十五冊)】

文子曰:「神者,知之淵也。神清則智明。」又曰:「神清者,嗜欲不誤也。故心有所至,則神慨然在之。反之於虛,則消躁藏息矣。」此聖人之遊也。

 【 《永樂大典》卷八千八百四十五「遊」字韻,頁三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九十七冊)】

《抱朴子》第一《暢玄》,第二《論仙》,第三《對俗》,第四《金丹》,則稚川之意著矣。昧者止以為方伎之書,是未知稚川者也。大抵言近上,則聽寡。近下,則易傳。古之著書者多慮此。只得放下說,聖賢經書亦然。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二百八十七「子」字韻,頁十八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二冊)】

葛稚川《抱朴子》,避世之書也。陶洪景《真誥》亦此意。司馬子微則全身隱為道士矣,所以與賀知章為友,千秋道士初入麗正書院者。張季膺、陶淵明,又不必藉此矣。蓴鱸果足嗜乎?五斗折腰,是殆類褊心之士。奇哉!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二百八十七「子」字韻,頁十八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二冊)】

葛稚川《抱朴子》泛濫,極難看。其間言養生煉氣處,極不多,皆要妙至切,可舉而行。如言行氣當於生氣之時,極有理。蓋子時以後為生氣,午時以後為死氣。如張平叔只道《老子》《陰符》,為至緊急切當之書。《陰符》之書,未見有能以內事注之者。如《老子》只河上公一二段,猶能言玄牝是鼻口。若其他言道理處,不及王輔嗣及御注之屬。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二百八十七「子」字韻,頁十八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二冊)】

「只知事逐眼前過,不覺老從頭上來。」雖是俗語,也自有警。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六百十五「老」字韻,頁三上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十七冊)】

故友不可見,新相知者有數。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二千十七「友」字韻,頁八上引「韓淲澗泉日記」 【 以下二條,疑當作「韓淲澗泉集」。】 。(影印本第一百二十四冊)】

老覺賓朋日日稀,故家言話轉依違。百年以往自興廢,千古其間誰是非。江左風流徒可想,山東豪傑竟何歸。勾吴於越連閩嶠,瘴雨蠻百鳥飛。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二千十七「友」字韻,頁八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二十四冊)】

文中子曰:「吾不仕故業,不動故無悔,不廣求故得不雜,學故明。」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八十二「動」字韻,頁九下引「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五冊)】

謚所以勸功,錄亦然,國家尚功之舉,非文治之所當為也。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三百四十五「謚」字韻,頁三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冊)】

明禮道者可任重。文藝之士心浮,力量淺弱。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四百五十三「士」字韻,頁十四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冊)】

蔡謨三年辭司徒,可謂知幾之士矣。雖殷深源亦於 【 此】 罪之,荀羡一言,蔡謨獲全。晉之諸賢遠矣。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四百五十三「士」字韻,頁十八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冊)】

樂毅,《戰國策》:「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交結者,立名之士也。」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四百五十三「士」字韻,頁十八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冊)】

《非有先生論》云:「養壽命之士,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篷為戶。彈琴其中,以先王之風,亦可以樂而忘死矣。」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四百五十三「士」字韻,頁二十八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冊)】

文子中退然如不勝衣,其言吶吶然如不出諸其口。所舉晉國管庫之士也七十有餘家。生不交利,死不屬其子焉。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四百五十三「士」字韻,頁二十九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冊)】

蘭亭之脩褉,晉桓溫、殷浩之時。人以羲之此文比《金谷序》,《新語》以為羲之甚喜嗟。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三「禊」字韻,頁十四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五冊)】

李緒之子秉嘗答司馬文王問,因以為家誡。司馬曰:「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顧秉曰:「相誡敕正當爾,必不得已,於斯三者何先?」秉曰:「清慎之道,相須而成,必不得已,慎乃為大。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是以《易》稱:『括囊無咎,藉用白茅。』皆慎之至也。」司馬曰:「可舉近世能慎者誰乎?」乃舉故太尉荀景倩、尚書董仲連、僕射王公仲,並可謂為慎。司馬曰:「此諸人者,溫恭朝夕,執事有恪,亦各其慎也。然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每與之言,言及玄遠,而未曾平論時事, 【 藏】  【 臧】 否人物,真可謂至慎矣。」吾每思此言,亦足以為明誡。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勿輕論人,勿輕說事。如此則悔吝何由而生,患禍無從而至矣。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七十三「誡」字韻,頁六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二冊)】

《大壯》「非禮勿履」,戒也。《復》以「至日閉關」,亦戒也。《乾》以「自強不息」,斂而用之也。《坤》「厚德載物」,不以地道取義也。持而用之,臣位以成己也。有訓有誡,只以分配陰陽言之,但可以明於憂患與故而自知爾,非君平賣卜之論也。況於聖人垂教於天下後世乎?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七十三「誡」字韻,頁十二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二冊)】

《巽》《兌》初終,二爻也。《巽》初,姤也。《兌》,上夬也。「是興神物,以前民用」爾。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兌」字韻,頁十二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冊)】

荀卿子與臨武君論為將:遇敵決戰,必行吾所明,無行吾所疑。凡慮事欲熟,而用財欲泰。將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

 【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二百七「將」字韻,頁十五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一冊)】

程明道涵泳,伊川執持,橫渠彷像,康節玩素蹈厲。

 【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二百二十三「像」字韻,頁十八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一冊)】

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而明三才之道。是以立天道以氣曰「陰陽」,立地道以形曰「柔剛」,立人道以形氣而統之以知識曰「仁義」。是三才之道,皆耦一而為二也,亦其所見如此,或有所本也。

 【 《永樂大典》卷二萬六百四十八「易」字韻,頁十四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冊)】

晁子止云:「《易》之上下篇,不言德而言象,蓋德不可見,而象可驗。是以不言乾坤而言天地,不言咸常而言夫婦也。上篇始終於天道,下篇始終於人事。故上篇始於天地,而終以坎離。下篇始以夫婦,終以未濟也。」

 【 《永樂大典》卷二萬六百四十八「易」字韻,頁十四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冊)】

佘克忠正甫記嘗見方亨嘉說穆伯長之孫云:「伯長有《易書》。易道不傳,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復晦。」又云:「天地萬物,理有未明。觀於卦,理則昭然。」又:「六子,即是乾坤破體。」又:「畫卦取象本為時物,見於日用,無所不合。」此麻衣道者《易》說也。

 【 《永樂大典》卷二萬六百四十八「易」字韻,頁十五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冊)】

《周易》何以止於「有孚失是」一句乎?曰:《春秋》言人事之書,凡二百四十二年,而止於「西狩獲麟」,蓋以天道終也。《易》言天道之書,凡三百八十四爻,而止於「有孚失是」,蓋以人事終也。王通曰:「《春秋》天道終乎?」司馬遷曰:「《易》本隱以之顯。」夫二子者,其知制作之旨者歟?《易》是眾聖人之作,有子曰者孔氏言也。孝宣帝立大小夏侯《尚書》,後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復置顏氏、嚴氏、大小戴《禮》博士,注謂嚴彭祖、顏安樂 【 (章建初四年詔)】 。陸登讀《易》三年,不曉文義。

 【 《永樂大典》卷二萬六百四十八「易」字韻,頁十五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冊)】

《易》無所不備,垂世明道之書也。《書》出治以紀變。《詩》治效之,著於人心不自已之書。《禮》教人為學。《春秋》懼王道之散。《易》自前以及於後,《春秋》由後以及於前。《周官》一書為成王作也。周公輔文武,文武用周公,何待於書為?

 【 《永樂大典》卷二萬六百四十八「易」字韻,頁十五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冊)】

呂麗澤說《易》,多疑程而少質。朱晦菴說《易》,多祖邵而少通。

 【 《永樂大典》卷二萬六百四十八「易」字韻,頁十五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冊)】

伊川所解《易》,未足以盡《易》,亦足以盡見其學也。

 【 《永樂大典》卷二萬六百四十八「易」字韻,頁十五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冊)】

程正叔解《易》云:「位極而無逼上之嫌,勢重而無專強之過,非聖人大賢則不能也。」其次如唐之郭子儀:「威震主而主不疑,亦由中有誠孚而處無甚失也。」非明哲能如是乎?

 【 《永樂大典》卷二萬六百四十八「易」字韻,頁十五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冊)】

張平子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則《易》亦未為全書。

 【 《永樂大典》卷二萬六百四十八「易」字韻,頁十五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冊)】

希夷《消息麻衣易》云:「山自天之二而墜。」似乎未有人言及此,當更詳究諸家之說。

 【 《永樂大典》卷二萬六百四十八「易」字韻,頁十五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冊)】

宣武集諸名勝講《易》,日說一卦,簡文欲聽,聞此便還,曰:「義自當有難易,其以一卦為限耶?」

 【 《永樂大典》卷二萬六百四十八「易」字韻,頁十五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冊)】

《太玄》,溫公得其數,康節得其學。又推之世變,而數則密矣。子雲此數必自君平來,其學則李仲元之學。此學自孔孟後則不偏。此學黃帝之書也。《管子》、《荀子》止是此學。孟子說浩然氣、夜氣,便是此學。只為言集義所生者便別此。孔孟所以為中庸也。溫公雖有《潛虛》,又不與《太玄》之學相似。晁以道又只是渾天儀上工夫,可以推布曆法爾。子雲若不從曆法上推括起天地之數,如何把捉伏羲、文王太衍之數?此所以不可及也。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子雲也。康節又有些以《老子》似《陰符》處。蓋竊弄闔闢者也,豈非陳希夷之學也,不可不辨也。二程之學,直得孔孟之學。以此觀之,則了然矣。

 【 《永樂大典》卷四千九百四十「玄」字韻,頁五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九十八冊)】

孫明復辨《 【 楊】  【 揚】 子》極是,深有補於世教。其言子雲《太玄》,以為非準《易》而作也,蓋疾莽而作也。

 【 《永樂大典》卷四千九百四十「玄」字韻,頁五下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九十八冊)】

《太玄》形容氣數,儘有工夫。若《易》則理道備盡,非三聖人孰能明之。范望解心藏神內為玄。

 【 《永樂大典》卷四千九百四十「玄」字韻,頁六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九十八冊)】

昔揚子雲作《太玄》,侯芭嘗受學焉。至後漢初,書猶不顯。班孟堅作史,嘗標其大旨,有意其盛行於世也。夫顯晦不足以論玄,而良史猶懇如此。未幾,張衡謂其妙極道數與《五經》相擬。孟堅作史說於建初中,距平子不三十年。其書已為世所推重,第恨嚴尤輩不及見爾。

 【 《永樂大典》卷四千九百四十「易」字韻,頁六上引「韓淲澗泉日記」。(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九冊)】

形神情性,一則明,二則敬。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七百五十六「形」字韻,頁二上引「澗泉日記」。(藏哈佛大學圖書館)】

躬理家務,省一積百,庶足養形。心思經百,聞一積百,庶足養德。形安德隆,它有何哉?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七百五十六「形」字韻,頁二十下引「澗泉日記」。(藏哈佛大學圖書館)】

德宗之幸奉天也,山南節度使嚴震,使其牙將馬勛奉表詣行在所。時所遣大將張用誠為李懷光所誘,馬勛請壯士五人往擒之。刻時日而去,至傷其首而不顧。又能撫其眾而不亂,其才智亦壯矣,大似戰國人調度。予故喜而錄之。以此知天下未嘗無壯士也,特在上之人能用之如何爾。壯哉!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四百五十一「士」字韻,頁九下引「澗泉日記」。(藏日本天理圖書館)】

 趙汝騰:《庸齋集》六卷

趙汝騰,字茂實,號庸齋。福州(福建)人。宋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士。《宋史》卷四二四有傳。四庫館臣輯《庸齋集》六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庸齋學言 【 一條】  趙庸齋蓬萊集 【 一條】

趙庸齋蓬萊館集 【 七條】  趙汝騰紫霞洲集 【 三條】

以上共十二條,館臣漏輯者二條。

  餞新三衢牧常著郎

咫尺去天 【 郡】  【 都】 ,少雙名世儒。兩 【 轓】  【 幡】 周無襦。孔廟雲來祀,柯山衿珮趨。常侯振文化,相業起於衢。*建有日,五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三百二十九「郎」字韻,頁七下引「趙汝滕紫霞洲集」。(影印本第七十三冊)】

  庸齋學言: 【 古初】

學者見乾坤二卦,由伏羲而定。又見《繫辭》言《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又見學老莊者,有女媧鍊石補天,共工氏怒折天柱之說。遂謂伏羲之時,乃是太極初分之後,天地方自無而有。吁!是何以淺近探天地也。蓋天地之大,乃陰陽自虛自實。前無始,後無終者也。大概有時而混沌,有時而開闢耳。伏羲之前,吾不知其幾混沌而幾開闢矣。所謂混沌而開闢者,以陰陽之運有泰否,陰陽之氣有通塞。方其泰而通也,天以清而浮於上,地以凝而填於下。人物生息繁滋於其中,復有英君誼辟相繼為主。而人極以立,以兩間之開闢者如此,宜不至於再為混沌矣。然陰陽之運,不能以常泰,陰陽之氣,不能以常通上下。或歷千萬百年,或歷數萬年。泰者有時而否,通者有時而塞。至于否塞之極也,則天之清以浮者濁而低,地之凝以填者裂而洩。人物之生息繁滋者,亦歇滅而萎敗。當此之時,五行之用皆廢,而水火之性獨悖逆焉。火不為離虛之明,而偏於沉浮;水不為坎陷之滿,而偏於沸騰。二者雖皆反常,而成天地之混沌者水也。前日之開闢者,至此又成一混沌矣。天地每成一混沌所不死者,有元氣焉。惟其元氣不死,故陰陽之否者終於泰,陰陽之塞者終於通。或歷數百年,或數千年。天之低以濁者,又復清而浮;地之裂以洩者,又復凝而填;人物之歇滅萎敗者,又復生息而繁滋。此陰陽之運氣已泰而通。則前日之混沌者,復為之開闢矣。然天地由開闢而混沌者,固以其漸。由混沌而開闢者,亦以其漸。方開闢之初,又必有聰明神聖者,繼天為王。而人極以復立,伏羲蓋當一開闢之初也。方其混沌之時,三綱五常之教,斯民日用飲食之道,皆汩喪於水。然此理之神,與元氣俱不泯絕。及天地再開闢也,此復生於水。在伏羲時,水性以復其常,神易首出於河。至舜禹時,水患悉平。故《洪範》復出洛,此理之神所以開物成務者。一顯一晦,吾亦不知其幾萬古矣。故《繫辭》十三卦,自乾坤離三卦之外,皆文王所未重而已,為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取用。則伏羲雖未畫八卦,亦可見其為前古之民用矣。又如武王《洛書》之訪箕子,首對以洪水斁壞九疇之意。且言此範天不與鯀,而以待嗣興之禹。則是九疇亦皆前古所,豈待書出於洛而後見哉。今謂天地肇判於伏羲之時,謂已前無天地,豈理也邪?若謂伏羲時,乃天地之初判。當時文籍既生,豈無一字垂載於後。借曰《三墳》、《八索》、《九丘》之書已失其傳,而堯舜去古未遠,二典之書,君臣略無一語及太極初分時事,不過以治水為第一義。於六府則止言惟修,而相期於勿壞。及地平天成,乃以萬世永賴相歸美而已。且三聖人之為治也,皆以若稽古為首稱。今觀其一政一治,似皆於古人之成法,固自三皇以來創制者,已可遵守。至取乾坤以垂衣裳,實始於黃帝堯舜氏。及舜欲作黼黻之服,亦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施採已出於古人,則衣裳之制,又豈黃帝堯舜創意為之哉?由是推之,天理人文之盛,前古蓋無一而不備也。但天地每一開闢之初,則又成一樸略無文之世。必待聖人繼天測靈揭為世教,以啟迪民之固有也。愚故曰:天地之大,不知其幾混沌而幾開闢矣。

 【 《永樂大典》卷二千四百六「初」字韻,頁一下引「趙汝騰庸齋集」。(影印本第二十八冊)】

 張侃:《張氏拙軒集》六卷

張侃,字直夫。大梁(河南)人,後徙揚州。宋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自金壇解組,寶慶二年(一二二六)宰句容。事蹟多不可考。其父巖,《宋史》卷三九六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張氏拙軒集》六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張侃詩 【 三條】  張侃拙軒集 【 二十五條】  張侃拙軒稿 【 三條】

張侃拙軒初集 【 一條】  張侃拙軒初稿 【 八條】

以上共四十條,館臣漏輯者三條。

  先公守汝陰嘗以詩送都曹路君桂冠東歸載乖崖公留其錄語今傳播世間三十年矣過寓居潁昌一日有都曹公之季子文老者來自京師出其家所藏二帖紙墨如新因道存沒之舊感慨於懷乃追繼先公詩韻以遺文老時方就試春官待報也

誰聞鬷蔑言,執手為改容。此道久寂寥,世態日方濃。昔翁守潁尾,軒裳心已慵。感懷督郵老,獨躡二疏蹤。脫屣太倉粟,歸謀田舍 【 春】  【 舂】 。浮雲悟此理,可必祿萬 【 鐘】  【 鍾】 。已矣衡門下,哀哉馬鬣封。箕裘付諸子,介冑輕邊峰。坐看一戰霸,此言天心從。翁詩墨猶新,我涕交頤胸。重尋筆硯盟,愧乏好語供。子非終窮者,時節會自逢。

 【 《永樂大典》卷八百九十六「詩」字韻,頁九下引「張侃拙軒集」。(影印本第九冊)】

  客有誦唐詩者又有誦江西詩者因再用斜川九日韻

泛觀今人詩,機巧由心生。鏤與鑄木,未免求虛名。豈知製作妙,渾然同水清。塵埃數張紙,亦足傳佳聲。羣趨不知守,辛勤到 【 莫】  【 暮】 齡。奈何口耳間,一見意已傾。投身入詩社,被褐生光榮。黨同 【 代】  【 伐】 異說,初非出本情。我願剖藩籬,學力隨所成。

 【 《永樂大典》卷八百九十六「詩」字韻,頁九下引「張侃拙軒集」。(影印本第九冊)】

  探野航古梅

池邊梅未綻,不是怯霜風。待得陽和到,清香一線通。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八「梅」字韻,頁十五上引「張侃拙軒集」。(影印本第三十五冊)】

 釋文珦:《潛山集》十二卷

釋文珦,於潛(浙江)人。宋嘉定三年(一二一○)生。出家於杭州,遊於湖州等地。元至元丁亥(一二八七)尚存。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潛山集》十二卷。該集原本不見諸家目錄,亦不見厲鶚《宋詩紀事》、顧嗣立《元百家詩選》和《禪藻一集》等。

現存《永樂大典》錄:

僧文 【 一條】  僧文詩 【 二十五條】  僧文集 【 五條】

僧文潛山集 【 二條】  僧文潛山稿 【 五條】

以上共三十八條,館臣漏輯者十五條。

  貴家園池夏夜

楊柳蔭華館,菡萏生回塘。薰風散炎蒸,積水生夜涼。長歌滄浪曲,可洗冰炭腸。主人不知愛,白頭猶異方。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五十六「池」字韻,頁七上引「僧文詩」。(影印本第十四冊)】

  平齋老先生遊霅城葉氏園池有作俾次元韻詩

名園無俗情,漁子往來密。憑闌古城近,屏翳秀石出。弁衡山獻青,苕霅水□碧。好景吟不窮,煙霏又將夕。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五十六「池」字韻,頁七上引「僧文詩」。(影印本第十四冊)】

  二疏

漢朝諸公卿,鮮有能自全。廣受信明哲,獨悟於機先。託之老氏訓,辭祿偕歸田。祖帳東都門,萬口稱其賢。於今閱千齡,高風猶凜然。

 【 《永樂大典》卷二千四百八「疏」字韻,頁十一上引「僧文詩」。(影印本第二十八冊)】

  越中三江斗門

斗門何代設,千古截寒潮。水廟依楓樹,湖田足葑苗。眾山臨海盡,叢港達城遙。落日漁歌裏,西風動沆寥。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六「門」字韻,頁十一上引「僧文詩」。(影印本第四十九冊)】

  柴門詩

柴門雖設不曾關,時有忘機客往還。風送釣舟來北渚,雨催樵子下西山。生前富貴何勞美,身後聲名亦是閒。萬慮消除心自在,從教人道我疏頑。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七「門」字韻,頁七下引「僧文」。(影印本第四十九冊)】

   【 失題】

衡門隨我分,可是賤儒冠。任性中腸樂,無營夢境安。澗聲晴後響,山氣夜深寒。活計何勞問,薇生採不難。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七「門」字韻,頁八上引「僧文詩」。(影印本第四十九冊)】

   【 失題】

鐵錫已高懸,殘山剩水邊。算年齊易卦,寫夢入詩篇。介癖遊從少,幽深景物偏。衡門終日掩,吾自守吾玄。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七「門」字韻,頁八上引「僧文詩」。(影印本第四十九冊)】

  江村

古樹兩三株,人家四散居。草簷經雨爛,沙路過潮虛。漁罷籬懸網,耕歸壁掛鋤。相呼命鄰叟,農隙課兒書。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韻,頁四下引「僧文潛山稿」。(影印本第五十冊)】

  水村即事二首

   其一

祭鼓鼕鼕野廟,茅茨小小人家。水際數株榆柳,籬邊幾陸桑麻。

   其二

草徑別通村墅,柴門秖對河塍。老婦自安鷄柵,小兒解守魚罾。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韻,頁六上引「僧文潛山稿」。(影印本第五十冊)】

  山村

。全似桃源裏,遊人到欲迷。Ÿ山村幾家住,茅屋障春泥。麥隴微通徑,桑林半閣梯。過溪孤放犢,隔巷數聲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韻,頁八上引「僧文潛山稿」。(影印本第五十冊)】

  為仇近仁賦山村

我愛山村人,自得山村趣。唯與漁樵狎,絕無軒冕慕。高情寄雲松,至樂在霜芋 。長吟招隱詩,更作閒居賦。出處均一靜,曠達遺萬慮。猶嫌車馬喧,肯受塵土污。白駒志雖潔,玄豹斑已露。祗恐鶴書來,奪我良朋去。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韻,頁八上引「僧文潛山稿」。(影印本第五十冊)】

  深村

深村堪就隱,隨處有人家。地遠官無禁,年豐酒易賒。煙波藏釣艇,山雨送樵車。絕似桃源裏,唯無洞兒口花。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村」字韻,頁十八下引「僧文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靜處

常於靜處著閒身,別是清虛冷淡人。禪裏斷除千種法,吟中消受一生貧。聲名豈必存編簡,林壑從來有隱淪。雲月溪山無限景,對餘一一意皆真。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四「處」字韻,頁十八下引「僧文集」。(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二冊)】

  萬山深處

萬山深處絕諠嘩,野鶴孤猿共此家。莫使遊塵污泉石,有妨閒客臥霞。寒衣綠芰千層葉,饑食青松數樹花。無可破除無可羡,清貧是好生涯。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四「處」字韻,頁十八下引「僧文集」。(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二冊)】

 陽枋:《字溪集》十二卷

陽枋,字宗驥,號字溪先生,初名昌朝。合州巴川(四川)人。宋淳熙十四年丁未(一一八七)生。淳祐七年入對賜進士出身。官至朝散大夫。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卒。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字溪集》十二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字溪陽先生集 【 三十一條】  字溪陽枋先生集 【 一條】

以上共三十二條,館臣漏輯者七條。

  晦庵詩纘序

晦庵先生詩曲,旨趣《風》《雅》,韻調《離騷》。古不傷質,今不近華。造語幽深,含味淵永。無非聲宣義理之實,而吟詠性情之正。深思熟玩,令人心遠神和。至樂油然,誠不知手之舞之而足之蹈之也。某嘗沈潛數四,見其隨感契情,觸景會趣。九歌六義,依水和聲,咸臻一貫之妙。非若漢唐以來,騷人賦客,絺辭繢句,鏘粲音節,務以爽膾人口,而一嚼無餘味者比矣。輒用鄙見,纘其機括字要,分門比類,寫為一編。既又採摘其章句之尤深永遒麗而灑落者,附於編後。冀常可手存而目在之,得以優游浸漬,蹈方襲圓,而或一幾及焉。先生可作,庶亦曰:「始可以言詩已矣。」若夫先生製作之生意活法,所以闢闔天地,卷舒陰陽,轇轕鬼神,陶冶萬物。靜存動著,無非至理融明之妙。學者當心交神契,而於言外得之。

 【 《永樂大典》卷九百九「詩」字韻,頁十一上引「字溪楊先生集」。(藏日本天理圖書館)】

  謝交割啟

袍綠濫霑,責愧三鱣之重; 【 籀】  【 榴】 紅新滌,光依五馬之賢。傾寫萬分,染濡四六。伏念某拙哉方枘,謬其圓機。樂晦翁之傳,而讀四書;耽濂溪之學,而明六畫。既逾強仕,始玷末科。便欲隨海鷗以乞清閑,不謂逐離鴻而困趨走。昔年東去,今日尚來。好為人師,此非子之坐也。得其所主,或者天實啟之。茲蓋伏遇某官,貫日之忠,渾身是膽。隱然敵國,咸稱細柳之真;賢若長城,豈類棘門之戲。把麾黔郡,人皆指為桃源;給餉關中,公但心於柳塞。惟知運甓,安問投壺。蓋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信國士無雙,誰可匹者。武功既抗,文事交修。致此鵜梁,居然蝗粟。某敢不竭其素學,誦所常聞。講明子路之強,助元氣;培植曾 【 滲】  【 參】 之勇,為壯精神。心形於聲,言幾於僭。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百三十九「啟」字韻,頁一下引「字溪陽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冊)】

  辨六尊之名物

獻尊 【 (實醴齊)】 、著尊 【 (實醴齊)】 、太尊 【 (實醴齊)】 、象尊 【 (實盎齊)】 、壺尊 【 (實盎齊)】 、山尊 【 (實盎齊)】 。八尊,司尊止言六尊,而酒人乃言以法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此不可不明辨。蓋六享皆有朝踐,獻腥、朝獻 【 (酳尸)】 、再獻 【 (后亞獻羣臣酢)】 、饋獻 【 (薦熟)】 ,每獻用兩尊,故有八尊。春祠、夏禴、秋嘗、冬烝。朝踐 【 (用兩獻尊)】 、朝獻 【 (用兩著尊)】 、再獻 【 (用兩象尊)】 、饋獻 【 (用兩壺尊)】 ,四時間祀,追享朝享。朝踐 【 (別用兩大尊)】 、朝獻 【 (用兩著尊)】 、再獻 【 (別用兩山尊)】 、饋獻 【 (用兩壺尊)】 。

經於春祠、夏禴,追享、朝享,別言朝踐。而秋嘗、冬烝,不言朝踐,以嘗烝朝踐之尊與春夏同。其追享、朝享別言朝踐,明獻尊、太尊為各異也。

於祠禴追享、朝享,別言再獻,而嘗烝不言再獻。以嘗烝再獻之尊,與祠禴同。其追享、朝享,別言再獻者,明山尊、象尊為各異也。

於嘗烝言朝獻,而祠禴追享、朝享,不言朝獻,明六享皆同兩著尊也。於嘗烝言饋獻,而祠禴追享、朝享,不言饋獻,明六享皆同兩壺尊也。聖人作經之法,同者止一言,而不同者再言之。文有可省有不可省,皆互相備也。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三「尊」字韻,頁二十二上引「字溪陽先生集」。(影印本第五十一冊)】

  代趙大寧上游丞相劄子 【 《永樂大典》原引六條,已輯入《字溪集》者三條。】

   其一

某伏以三台曜芒,一相宅揆,靈聰受職,蓋壤申休。方將鳴天籥以播大和,運斗杓以酌元氣。散之廣宇,陶為陽春,造化在一身矣。簫圭長語,嘵嘵何為?

   其二

某不自忖度,憂時感事。轍以猥見,綴成長書,附便申獻。學問空疏,豈堪適用。伏惟海岱深高,不棄拳勺。機務燕閒,特賜采覽。不勝榮幸。

   其三

某勢分遼絕,藐然穹壤,安敢僭申。紫微躔中,五色連芒,輝燭無疆之問。巫陽有當然職分,敢避下走。

 【 《永樂大典》卷八千八百四十三「游」字韻,頁十上和十下引「字溪陽先生集」。(影印本第九十六冊)】

   【 祭】 承直郎張用泰

嗚呼,先生之亡,天之喪坤文乎?字溪之圖,發濂溪不盡之意。字溪之易,發朱程不盡之蘊。先生雖亡,有不亡者,而況五福備膺如先生者希。世科陸績,如一門者又希,先生何憾焉。峽山蒼蒼,蜀江湯湯。白水之卜,先生所藏。爐峰之上兮,公魂之所遊。爐 【 烽】  【 峰】 之路兮,公魄之所藏。其有隨魂而遊,不隨魄而藏者,長存乎四方。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四「祭」字韻,頁九下引「字溪陽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七冊)】

 胡仲弓:《葦航漫游稿》四卷

胡仲弓,字希聖,號葦航。清源(福建)人。其生平及事蹟不詳。南宋末流寓杭州,是他生活的主要時期。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葦航漫游稿》四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胡仲弓詩 【 一條】  胡仲弓葦航漫游稿 【 十二條】  《江湖集》引 【 一條】

《儀真志》引 【 一條】  《江湖續集》引 【 八條】

以上共二十三條,館臣漏輯者十四條。

  山村即事

豚。何事條桑月,人家緊閉門。Ÿ春風無厚薄,隨分到山村。歌吹行南陌,鞦韆出短垣。稻田喧鳥雀,社鼓賽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韻,頁八上引「胡仲弓葦航漫游稿」。(影印本第五十冊)】

  落花詩

紅紫穠時雨未晴,每將春事嘆浮生。誰憐繡地愁如織,我欲箋天訴不平。半點蒼苔猶有跡,一分流水去無情。東君更作風光主,蝶粉蜂黃莫浪爭。

 【 《永樂大典》卷五千八百三十九「花」字韻,頁七上引「胡仲弓葦航漫稿」。(影印本第六十一冊)】

  思故鄉

隨龍南渡後,五世作泉人。僅識傳家譜,空餘報國身。中原無馬跡,鉅野隔邊塵。北定知何日,歸期未有因。

 【 《永樂大典》卷六千六百四十一「鄉」字韻,頁二十一下引「胡仲弓詩」。(影印本第六十四冊)】

   【 五峰巖】

開到荼(艹縻)春事闌,又尋杖履看青山。人行瘦石枯藤上,路入蠻風瘴雨間。佛地平分天界限,道場元屬鬼門關。野僧不會遊人意,日未晡時及早還。

 【 《永樂大典》卷九千七百六十五「巖」字韻,頁七上引「胡仲弓葦航漫游稿」。(影印本第一百冊)】

  讀杜牧之詩

風流不減晉諸賢,湧出胸中萬斛泉。吟到秦淮商女句,令人憶殺杜樊川。

 【 《永樂大典》卷九百三「詩」字韻,頁三十上《江湖集》引「胡仲弓」。(藏西柏林人種博物館)】

  送丁仲圭歸合沙

去秋曾作送行詩,又見貞人話別離。楊柳柔條未堪折,梅花聊贈歲寒枝。

 【 《永樂大典》卷五千七百七十「沙」字韻,頁九下《儀真志》引《江湖續集》:「清源胡仲弓」。(影印本第六十冊)】

  寄朱靜佳明府

十載江湖嘆不遭,識君歲月謾蹉跎。文書南去靜邊省,山水西來佳處多。琴調本高緣撫字,詩逋未了欠催科。騷人標致清如許,製錦機中製芰荷。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府」字韻,頁十七上《江湖續集》引「胡希聖」。(影印本第一百十冊)】

  送傅明府 【 (南安)】

撫字及催科,三年鬢已皤。公心如日月,浮議任風波。父老顰眉說,兒童拍掌歌。歸裝無一物,空有採旗多。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府」字韻,頁十七上《江湖續集》引「胡希聖」。(影印本第一百十冊)】

  題金粟洞

   其一

名山洞府三十六,若擬帽峰猶未足。有人曾此坐丹爐,有人曾此安碁局。一朝悟道歸去來,依舊紫雲鎖林屋。武榮賈客來洛陽,手攜尺書叩巖谷。覿面親逢呂洞賓,有眼不辨鄭文叔。功成行滿欲度人,酬之遺以半升粟。豈知粒粒皆金砂,一服可但能辟穀。先嗔後喜來重尋,癡心纔動隔山谷。故老相傳金粟仙,凌霄有塔標蒼玉。乾坤物外號無塵,凡夫到此懶著。我來稽首問先生,若為乞得壺中藥。刀圭分與醫國人,入深山抱幽獨。先生道我亦不塵,且走千巖并萬壑。它時相遇岳陽樓,定把奇書與君讀。

   其二

誰信東南有此山,幾回蠟屐只空還。乾坤超出浮塵外,世界深藏粒粟間。鶴不歸來華表在,犀從飛去紫雲閑。捫蘿直上凌霄塔,見說微垣手可攀。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七十五「洞」字韻,頁九下《江湖續集》引「胡仲弓題」。(影印本第一百三十四冊)】

  和瞻甫韻

住在壺中小有天,故山猿鶴作忘年。雲歸每失碁磐石,人去不生丹。肯信玉華空有洞,自貪黃粟便無仙。我來立盡斜陽暮,猶撚吟髭風月邊。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七十五「洞」字韻,頁九下《江湖續集》引「胡仲弓題」。(影印本第一百三十四冊)】

  和壁間韻

,惟有先皇御墨香。W萬仞岡邊去路長,道人採藥試單方。弈枰誰解爭高著,仙藥時聞按大涼。日落塔頭雲氣紫,雨餘山蘚痕蒼。年深洞古無塵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七十五「洞」字韻,頁九下《江湖續集》引「胡仲弓題」。(影印本第一百三十四冊)】

  西來洞天

可是胸中負怪奇,一丘一壑儘逶迤。自從猿向西方去,鷲竺飛來未可知。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七十五「洞」字韻,頁十三下《江湖續集》引「清源胡仲弓希聖葦航漫游稿」。(影印本第一百三十四冊)】

  寄趙春谷監簿詩

敲碎吟扉杳不聞,數聲犬吠谷中雲。幾番欲去重回首,立盡斜陽不見君。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六百八「簿」字韻,頁二十四下《江湖續集》引「胡仲弓」。(影印本第一百五十四冊)】